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強大國內市場”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并將“大力提振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核心抓手。在“十五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階段,信息通信業將借助新興技術與創新賦能特質,成為擴大消費新供給、連接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動能、守護消費新權益的關鍵支撐,在提振消費的“主戰場”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夯實數字底座,提供消費升級“硬支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其基礎正是要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數字通路。信息通信業要加快5G/6G網絡、光纖通信、云計算平臺等數字新基建,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型數字消費場景的涌現和普及提供不可或缺的“高速通道”與“泛在連接”,激發全民數字消費潛力。
擴大消費供給,提供消費擴容升級“新動能”。《建議》提出要“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信息通信業正通過新興技術應用推動商品消費擴容升級。例如,“人工智能+消費”無疑是當下最火的熱點之一,智能穿戴設備、家庭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等正從“功能工具”向“生活伙伴”加速進化;在低空經濟領域,“無人機+文旅”“無人機+智慧農業”等場景加速落地。個人消費市場的增量空間將持續打開,成為信息消費版圖中頗具活力的增長極。同時,信息通信業正深度賦能千行百業,通過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催生更多個性化、定制化、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這種供給側的深刻變革能夠有效激發和匹配此前未被滿足的消費需求,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促進融合業態,拓展消費場景“新空間”。《建議》強調“以放寬準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信息通信技術的跨界滲透能力能更好地締造新的消費產品和消費場景。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文化旅游、醫療養老、體育保健、教育文娛等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成為擴大消費的增長點。未來,信息通信業需進一步推動服務消費相關領域同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運用5G、人工智能、VR/AR等數字技術構建豐富多元的服務消費場景,推動服務消費的模式、內容和體驗發生深刻變化。例如“虛實融合”場景——元宇宙虛擬商城、VR試衣間等,打造出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數字消費新場景。
釋放消費潛力,激活內需循環“動力源”。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緊密結合,信息通信業正通過普惠性服務下沉,推動消費潛力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釋放。一方面,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電信普遍服務,持續推廣適老化、無障礙信息服務,縮小數字鴻溝,并降低網絡使用成本,讓更多群體,特別是邊遠地區和特殊人群便捷地獲取信息、進行消費。另一方面,依托數字技術打通消費“最后一公里”,推動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雙向暢通,通過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業態激發下沉市場活力。信息通信業還可支撐“數字普惠金融”、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以舊換新”等政策,提升惠民政策的觸達率與使用效率。此外,信息通信業還可通過推動“數字技術+民生服務”融合,如智慧醫療緩解看病貴、智慧養老降低照護成本,減少居民后顧之憂,穩定消費預期。
優化消費環境,織密內需提振“防護網”。提振消費離不開安全、可信、便捷的消費環境。《建議》提出“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而信息通信技術能為構建安全、公平、透明的消費生態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權益保護層面,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商品全生命周期溯源,消費者掃碼即可獲取商品生產、流通、質檢等全鏈條信息;大數據監測平臺則能實時識別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為監管部門提供精準執法依據。在數據安全領域,可以在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通過技術手段防范虛假營銷、誘導消費等行為,同時提供適應數字消費新業態的管理支撐,為直播電商、智能服務等新模式提供合規發展空間,讓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
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起點。面向“十五五”發展新征程,信息通信業將以更優質的基礎設施、更創新的產品服務、更豐富的消費場景,推動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讓數字紅利更好地轉化為消費潛力,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來源:人民郵電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











.jpg)


.jpg)


